日本的知名藝術收藏家數量少於香港
巴塞爾藝術展和瑞銀年度報告執筆人Clare McAndrew博士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自2019 年以來,日本藝術市場增長了11%,將全球市場1% 的緩慢增長拋在了身後。日本現在擁有亞洲第二大藝術品市場,按價值計算佔據 5% 的份額(中國佔80%)。
麥克安德魯博士是受日本文化廳委託進行此項研究。日本藝術市場擁有超過 12,675 名員工。
在80 年代,當時日本收藏家是拍賣場的巨頭,他們搶購了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傑作,並佔據了全球市場約 3% 的份額。這個數字令人震驚:光是 1989 年前 9 個月,日本就進口了價值 15 億美元的畫作,令人瞠目結舌。到 1990 年,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品進口國,佔全球進口額的 30%,超過了英國和美國。區域展示。快轉到今天,同一份重要收藏名單上只有五位日本收藏家,這清楚地提醒我們市場已經發生了多麼巨大的變化。
日本藝術市場在 20 世紀 80 年代末迅速崛起,是在日本經濟「泡沫時期」資產價格全面飆升的推動下實現的。因投機而膨脹的房地產市場的飆升創造了新的財富,而強勢日圓與飆升的股票價格相結合,鼓勵日本人將多餘的現金投入藝術領域。但正如泡沫經濟中經常出現的情況一樣,這種熱情伴隨著一絲魯莽:缺乏經驗的買家、高風險融資和可疑的藝術品支援交易。當泡沫不可避免地破裂時,藝術市場隨之崩潰,流動性幾乎在一夜之間枯竭。
此後的幾十年裡,日本的藝術市場如此萎縮,幾乎沒有出現在瑞銀集團和巴塞爾藝術展的權威調查等全球報告中。同時,在藝術領域大量公共投資的推動下,以及韓國流行音樂和韓國電影等全球現象的支撐下,韓國崛起為一支文化和經濟力量。這種新的突出地位可能重新點燃了日本的競爭意識。
東京藝術博覽會
最近的報告為日本藝術品市場帶來了一線希望, 2023 年經銷商、美術館和拍賣行的銷售額達到 6.81 億美元。儘管日本在全球藝術市場中所佔的份額仍只有 1%,但近年來政府的改革已開始為更廣泛的國際參與奠定基礎。其中最主要的是 2021 年的稅收改革,放寬了透過自由港區出售或展示藝術品的限制。這項變更消除了數百萬美元的關稅和稅款,使國際畫廊能夠更切實地參與日本藝術博覽會。東京藝術週等其他活動獲海外越來越多的興趣。
該報告仍然強調了日本揮之不去的孤立性。日本經銷商年銷售額中只有 10% 來自藝博會,其中只有 2% 來自海外藝博會,遠低於 29% 的全球平均值。更能說明問題的是,30% 的日本經銷商在2021 年至2023 年期間沒有參加任何展會。
在收藏家方面,日本高淨值人士(HNWI)也表現出與全球同行不同的偏好。 2023 年,全球收藏家平均參加了 6 場藝術博覽會,而日本富裕人士只參加了 4 場,國內和國際博覽會各佔一半。然而,他們的畫廊參觀人數卻很突出:即使是在大流行之後,日本的富裕人士也參觀了10 場畫廊展覽(其中4 場是本地的,6 場是國外的),也超過了全球平均水平。他們對長期經銷商關係的依賴,以及對參觀畫廊而非藝博會的偏好凸顯了他們獨特的藝術品收購方式,這種方式繼續塑造著當地市場的動態。
報告稱,儘管日本主要以本地市場為主,但其市場份額卻佔亞洲地區總市場份額的 5%。這使得日本遠遠落後於中國(80%)的主導地位,但領先韓國(以 2.5% 的份額排名第四)。 從 2023 年 10 月到 2024 年 9 月,日本佔亞洲拍賣市場的 5.1%。據韓國藝術鑑定鑑定院稱,價值1,700 萬美元。
日本收藏家仍在畫廊購買大部分藝術品
2023 年日本拍賣銷售額達到 2.21 億美元,佔該國藝術市場總價值的三分之一。拍賣界由 15 家專門從事藝術品、古董和收藏品的老牌公司主導,其中 Mainichi Auction 以價值 33% 的市場份額領先。 2023 年,《每日》售出超過 21,000 件拍品,其中 90% 以上的拍品售價低於 10,000 美元,超過一半的拍品售價低於 1,000 美元。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只有四家拍賣行的單件作品銷售額超過 100 萬美元,其中西方藝術家的拍賣價格最高。例如,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的《Après le Bain》(約 1901 年)在 iART 拍賣會上以 2.76 億日元(約 210 萬美元)成交。
有趣的是,一些亞洲最暢銷的在世藝術家——草間彌生、奈良美智和村上隆是來自日本,但他們的高價值作品通常在香港等國際市場而非國內出售。例如,草間彌生是 2023 年全球拍賣收入第九高的藝術家,市值接近 1.76 億美元。然而,這些銷售額中只有 12% 發生在日本,她的 202 件作品中只有 13 件的售價超過 100 萬美元。同樣,奈良美智當年的拍賣總成交額僅佔 3%,這突顯了日本最著名的藝術家在海外拍出最高價格的趨勢。
這些數字凸顯了日本藝術品市場的持續趨勢:絕大多數交易仍然牢牢紮根於較低價格範圍。 2023 年,價格低於 5 萬美元的作品佔經銷商銷售額的比例高達 95%,遠高於去年的 65%。拍賣市場91% 的拍品售價低於 10,000 美元,這清楚地反映了市場對高風險投資的謹慎態度。
日本藝術品買家似乎很重視與美術館和經銷商的個人關係
日本買家一如既往,繼續表現出謹慎和保守,嚴重依賴與畫廊的個人關係,而不是採用拍賣等更具投機性的管道。畫廊和經銷商仍然是國家藝術市場的支柱,到2023 年,其銷售額佔總銷售額的68%。的中心地位塑造日本藝術經濟的動力。
該報告估計,日本擁有 2,060 家活躍的經銷商,涵蓋從畫廊、古董店到其他銷售藝術品和收藏品的商店。大多數企業集中在東京都,佔企業總數的 59%,而更廣泛的關東地區則佔最大份額,佔 66%。京都以 8% 的比例位居第二,其次是大阪(6%)。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 97% 的經銷商僅在日本境內開展業務,只有 3% 在海外設有經營場所,證明國際擴張對大多數人來說仍然是一個遙遠的夢想。這些畫廊絕非新興企業,平均營運時間為 40 年。只有 13% 的經銷商經營時間不超過 10 年,一級市場依然清淡,只有 18% 的經銷商專門關注新興藝術家。相反,45% 的畫廊兼顧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用知名品牌來緩衝他們的投資組合。
日本經銷商在培養新人面臨障礙。 2023 年,24% 的銷售額來自最暢銷藝術家(年比小幅下降 2%),而 42% 來自前三位藝術家,這表明對知名藝術家的嚴重依賴。儘管存在這些挑戰,低價交易的盛行表明存在著未開發潛力的暗流。然而,市場的保守主義在其他方面也很明顯。例如,日本的高淨值人士 (HNWI) 在購買女性藝術家的作品方面落後於全球同行——到 2024 年,女性僅佔其收藏的 40%,而全球平均為 44%。畫廊也反映了類似的不平衡:只有 35% 的項目以女性藝術家為主角,而女性藝術家僅佔總營業額的 20%。
經過數十年的停滯之後,日本正經歷一段穩定成長時期,其特徵是通貨緊縮的結束和企業活力的恢復。通貨膨脹仍然溫和——2023 年僅為 3.3%,遠低於美國(4.1%)、英國(7.3%)和法國(5.7%)。 GDP 成長也大幅成長,2022 年和2023 年平均成長3.5%,是2013 年至2019 年成長率的兩倍。達到30 年來的最高水準提高生產力和永續性。 2024 年第二季消費者支出成長 0.9%,國內生產毛額 (GDP) 反彈 0.7%。
摩根士丹利首席日本經濟學家山口武 (Takeshi Yamaguchi) 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溫和的通膨和自20 世紀90 年代初資產泡沫破滅以來的經濟成長時期,正在幫助日本經濟和市場迎來代際轉變。 “大雇主拋棄了不漲工資、不漲價的既定做法,開始了兩者上漲的良性循環。”
這種經濟動能也影響了日圓,在日本升息和美國降息預期的推動下,日圓兌美元在 2024 年 8 月升值至 144.6。和國際投資者注入了信心。隨著日本在全球舞台上穩步恢復其經濟地位,其藝術市場也具有不可否認的潛力。